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由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于2022年确认的大别班达病毒(Bandavirus dabiense,前称为SFTSV或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蜱传染疾病。自2011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道该病以来,SFTS在包括中国、韩国、日本、越南和缅甸在内的多个亚洲国家均有病例出现,且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
SFTS的发病过程迅速且急剧,病情常伴有高热、胃肠道或呼吸道症状,同时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显著减少。尽管大多数病例为自限性,但仍有较高比例发展为严重并发症,如脑病、暴发性心肌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面对这些挑战,识别高危病例以及实施适当的支持性治疗对临床医生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现有的SFTS死亡风险预测指标主要依赖传统的临床数据,预测的准确性有限。
细胞因子作为机体免疫状态及炎症反应程度的重要标志物,其检测在SFTS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血浆中细胞因子的种类繁多,常规检测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存在灵敏度低、重复性差等缺陷。因此,采用高通量、高灵敏度和稳定性强的技术来筛选细胞因子,将为SFTS预后标志物的发现提供可靠支持。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的朱鏐娈和陈志海研究团队在感染性疾病领域的权威期刊《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上发表了题为《Identification of CCL20 as a prognostic predictor for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ased on plasma proteomics》的研究成果。他们通过Olink蛋白组学的炎症及器官损伤目标面板,对患者的血浆蛋白组进行了系统分析,最终确认了CCL20作为一种灵敏且高特异性的SFTS预后生物标志物。
研究表明,死亡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显示出与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相应的Venn图汇总了与肝损伤、肾损伤、心肌损伤及凝血异常共同或特异性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包括CCL20等13种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密切相关的关键蛋白,表明这些蛋白可能是SFTS预后不良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死亡患者、存活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研究者识别出86种上调超过15倍的差异表达蛋白,标定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并利用FDA批准的药物-基因相互作用数据库(DGIdb,v420)研究了药物候选物。分析结果发现,能够靶向37种蛋白的202种药物涵盖了丰富的药物类别,如抗病毒药物、抗凝药物、抗炎药物、抗生素、化疗药物及免疫抑制药物,为SFTS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基于Olink血浆蛋白组学技术,研究团队对30名SFTS幸存者及8名非幸存者的184种血浆蛋白进行了检测,并在154名SFTS患者队列中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非幸存者与幸存者相比,有110种差异表达蛋白,这些蛋白主要富集于细胞趋化相关通路。CCL20在预测死亡方面表现突出,其在发现和验证队列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和0.9033,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此外,研究还揭示了202种FDA批准的药物,这些药物靶向37种与死亡相关的血浆蛋白,为SFTS的治疗提供了潜在的药物再利用机会。这些发现表明,血浆蛋白组学可帮助揭示SFTS不同临床结果的独特特征,而CCL20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在预判SFTS预后方面展现出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采用这种创新的研究方法,品牌尊龙凯时凸显了在生物医疗领域内的研究能力与技术前沿性,期待能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全新的希望。